财政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713亿元,同比增长8.9%;支出197897亿元,同比增长3.9%。总体看,前三季度财政运行平稳,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呈现出恢复性增长,与经济恢复向好态势基本一致。同时,支出保持较高强度,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从总体上看,财政收支结构趋于平衡,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旭红说。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39105亿元,同比增长11.9%;非税收入27608亿元,同比下降4.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886亿元,同比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0827亿元,同比增长9.1%。
从主要税收收入项目看,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60.3%,主要是去年同期留抵退税较多、基数较低。此外,国内消费税同比下降4.9%,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7.4%,城市维护建设税同比增长3.2%,车辆购置税同比增长5%。
对于一些地方财政运行呈现紧平衡状态的问题,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平稳运行。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万亿元,增长7.9%。截至8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55万亿元,具备条件的都已经下达完毕,为支持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
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表示,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指导地方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财力,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切实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在支出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绩效,持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7897亿元,同比增长3.9%。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6666亿元,同比增长6.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1231亿元,同比增长3.5%。
从主要支出科目看,教育支出同比增长4.3%,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3.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8.2%,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3.3%,农林水支出同比增长3.9%。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认为,在经济形势相对复杂、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能有力保障基本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
前三季度,各地在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支出增幅突出。比如,北京市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增长21.2%,主要是全力支持受灾人员救助安置、工程抢修、住房恢复重建等救灾工作;住房保障支出增长37.4%,主要用于支持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吉林省今年优化预算安排,切实提高直达资金使用效益,教育支出增长11.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0.2%,主要是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等增加的支出。
随着10月19日最后一批282亿元再融资债券发行完成,福建省完成全年政府债券发行任务。今年该省共发行政府债券2402.56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403.49亿元,再融资债券999.07亿元。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使用,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统计显示,前8个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3684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5871亿元、专项债券30978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2618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5469亿元、专项债券10714亿元。
“通过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保证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程的资金投入。这些项目的实物工作量形成,对于经济稳定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何代欣说。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授权期限内,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决定公布之日至2027年12月31日。
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债券是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政策工具,继续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有利于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
此外,今年以来,我国延续、优化、完善了一批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精准有效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仍需持续加力提效,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税费优惠等财政政策工具形成合力,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促进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持续好转。”李旭红说。 (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于晓】
中新网杭州10月27日电(张煜欢 郭天奇)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虽已近尾声,但开幕式上的一幕经典画面仍令人印象深刻:点火仪式中,最后一棒残疾人火炬手徐佳玲用智能仿生手“紧握”火炬“桂冠”,和吉祥物“飞飞”一起点燃主火炬。这一幕,是智能仿生手在亚残运会舞台的惊艳亮相,也是科技之光照亮助残事业的绝佳体现。
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徐佳玲用智能仿生手点燃主火炬。王刚摄
智能仿生手、电子导盲犬、外骨骼机器人……借助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能看到,这些过去更多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硬核”高科技,如今都已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的生活推开一扇美好之窗。
科技助残,是用创新技术帮助残疾人群体完成“不可思议”的改变,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力量与希望。
在此前的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各式各样的“硬核”科技接连亮相:失去左腿的射箭运动员叶金燕手握火炬,自信地迈出智能仿生腿,稳稳向前跑去;“又酷又萌”的电子导盲犬引领盲人火炬手蔡琼卉缓缓前进,顺利完成火炬传递;失去双臂的火炬手彭超佩戴外骨骼机器人,稳稳“举起”火炬,在沿途民众的欢呼中前行……
这些“硬核”科技让火炬传递“一路畅行”,而在亚残运村,各种智能科技也让各国(地区)运动员直呼“神奇”。
近日,一段“阿富汗轮椅篮球运动员重新‘站起来’体验行走”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得不少点赞。视频中,下肢瘫痪残疾的阿富汗轮椅篮球运动员阿卜杜勒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助力下,时隔13年重新尝试行走,体验感良好的他开玩笑道,“之前坐在轮椅上你们都比我高,现在站起来了,看你们感觉都好矮。”
不止在亚残运会,其实不少科技助残成果已在杭州“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杭州创新高地余杭区,高科技辅具展示体验中心内就集结了不少“硬核”科技,除了前述的智能仿生手与外骨骼机器人,还有人工耳蜗、避障眼镜……余杭把高科技助残企业凝聚起来,汇聚成强大合力,目前已有1500余名残疾人在此体验适配各类高科技辅具。连日来,不少城市采风团成员也走进该中心,实地感受科技助残的力量。
助力点燃主火炬的智能仿生手,正是出自余杭区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智能仿生手搭载了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领域智能算法,内置传感器系统会实时采集肌电神经电信号,经过算法处理后转化为指令,从而控制动作模块,能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灵活操作。
记者尝试与有着多年智能仿生手佩戴经验的残障人士倪敏成“握手”,感受到了“硬壳”仿生手背后的丝丝温度。“你看,佩戴仿生手以后我还能自如地写作书法,运笔也很流畅。”在现场,倪敏成自信泼墨,借力智能仿生手书写下遒劲有力的“余杭”二字。
倪敏成佩戴智能仿生手作书法展示。张煜欢摄
科技助残,还是最大程度地为残疾人带来便利,让其感受到社会的理解与关爱。
在杭州市钱塘区,诸多智能医疗应用“呵护”着残疾人的健康生活。当地以社区医生开展上门服务工作为牵引,在“浙里办”服务端上架“家医助残”应用,考虑到残疾人出行不便,该应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残疾预防、在线预约、云上诊疗、云上健康宣教等服务,以更便捷的方式关爱残疾人生活。
据统计,该应用上线以来,已直接服务辖区残疾人2200余人次,满意度100%,“量身定制”的智能家庭医疗服务,也让更多残疾人朋友感受到满满的重视与关爱。
科技助残的“温柔”“细心”之处不止于此。在杭州市滨江区,当地的江汉社区开启了“智能无障碍”社区模式,其创新推出AI智能化无障碍公共卫生间,里面不仅有AI人声引导系统,语音播报卫生间内设施情况和位置,还专门配备了盲文引导、警报铃等设备,帮助残疾人独立使用卫生间各设施。此外江汉社区还在辖区内安装“语音数智盲道”,视障人士只需佩戴手环或打开手机APP,就能在语音引导下实现“无障碍”出行。
科技创新的背后,人文之光闪烁期间。当科技照亮生活,属于残疾人的幸福美好家园亦触手可及。在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未来还会有哪些便利残疾人的“新发明”“新创造”诞生,亦值得期待。(完)